砺志  明德  求真  创新

Motivation Morality Truth and Innovation

010-82594130  010-82595555

SHANG L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
尚丽外国语学校 · 科创高中班
/ Camford

刘思蘩:学霸眼中文理学院的优势在哪?

120

 刘思蘩

2017届毕业生,高一入读

申请成绩:托福111,AP6门4分,ACT32分(相当于新SAT1450-1490分)

录取学校:史密斯文理学院、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





史密斯文理学院简介

位置: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

创办时间:1871年

排名:USNEWS文理学院排名第12名

毕业率: 86%

师生比例——1:7-1:8

常见课堂人数:10-19人


毕业在即,刘思蘩(前排右一)与好友在操场合影留念

Q:当初选择我校的原因主要是?

刘思蘩(下文简称L):其实,当时我还有其它的选择,我的中考分数比较高,有机会去二中,也参加了十一学校的面试,但后来参加了刘煜炎博士的测试,刘博给了我一个全奖,我爸妈对刘博的理念也特别认同,并且这里的AP课程非常多,跟我想去美国的方向很切合,最后就选了跟随刘煜炎博士。


Q:三年的高中生活,感觉怎么样?

L:嗯,三年的学习感觉还是很辛苦的 ,当初决定走出国这条路的时候,对出国其实没有这么多考虑,以为就是找找学校,学习一下英语。初中时,我的英语比较好,所以就以为高中会比较轻松,其实不是的,还是很辛苦的。这里的老师人都很好,也帮了我很多,本来我理科不是特别好,的AP课程比较多,我没有考出好成绩,但是,在5月份,不管是高一还是高三,芳芳一直在拉着我学,比如电磁我自己已经很想放弃了,但是芳芳每天都在拉着我跟另外两个女生学。所以,感觉老师人都特别特别好,自己也学到了很多。


Q:你的英语成绩很好,高一托福就考到106,但ACT好像学的比较辛苦,为什么?

Y:因为我不喜欢背单词。我初中的学校英语一直是优势,我们会提前学一些课程,三年级就学六年级的课程,小学就把初中的课程学完了,初中就开始学高中的必修一。但一直学得非常散,学校老师也不讲语法,更多的是让我们做演讲什么的,等于是积累了很多词,但并不系统,我也没有背过四级词汇。高一时觉得自己词汇量还是蛮大的,背单词很乏味,不喜欢,那就不背单词了,所以考试的时候就很不习惯。考托福的时候还好,因为单词都比较简单,但是考ACT的时候,就发现不行了。 高三的时候就开始背单词,就觉得很赶,这个本来是应该高一提前背的。ACT我们还要出国考,就要请出时间,那个时候,4月份考过一次ACT,而AP考试是5月份,所以,基本是最应该准备AP、最忙的一段时间,我要去考ACT,然后我回来的时候,两边都要准备,那个时候觉得很不容易很辛苦。


刘思蘩(第二排右二)与其他被Smith录取学生聚餐

Q:申请文理学院的原因有哪些?

L:从小学到高中,我都是在私立学校上的,不是从公立学校走过来的。在50个人里面,我不属于好好听讲的那种人,而且我很喜欢老师给我比较多的关注,我自认为自己的自制力比较差,我选的文理学院,师生比是1:7左右,一个班里不会超过20个学生。我们在申请课的时候,学校给大一新生必选的课里面会写明“我们招学生会有很多个选择,但是每一个选择限招16人,而且还会有一个教授来帮助你,每个人都有一个adviser(帮学生做学业规划的老师),大学四年都有。”并且会先给我们一个表格,让我们填填我们的兴趣,还有希望adviser怎么帮到自己之类的,然后,会给我们匹配一个adviser,然后,到大二的时候,会根据我的专业再给我匹配一个adviser,所以大学里会有两个adviser,从头到尾帮着我做学业规划。

       文理学院的学生人少,教授也是很优秀的,文理学院的教授每三年必须出一个论文,这是一个硬性要求,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有很多的时间和项目可以带学生。文理学院跟大U(综合类大学)最大的不同是,文理学院只有本科生,没有研究生和博士生,也就不会有人去跟本科生抢这个研究资源。在大U里,教授会更偏向于选择研究生和博士生来参与他们的项目,因为他们毕竟学过更多的东西,更加有经验。但是,在文理学院里,就只招本科生,就相当于给了本科生很多很多机会去做研究。

       另外,在美国,本科学段,文理学院大多是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接受到,因为学费很高,而且是私立的,不像大U会照顾本州的学生,它会招收最好的学生,因此学生素质比较平均。文理学院也比较重视校友网,因为人少,学生跟教授的关系一般都很好,上一届校友跟下一届校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。大U动辄成千上万的人,八千多人还算一个中小型的,所以,学生在4年里都可能不会遇到彼此,就是上完课,我都不会认识我周围的人,这是很正常的事。文理学院只有2千人,是一个相对很小的机构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,学生跟教授之间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。大学毕业想找工作的时候,或者想找实习的时候,校友网是会给到很多帮助的。我最近参加的一个活动,就是文理学院一个叫Smith的教授来到北京,办了一个小型的聚会,他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大一的新生,去参加他的这个party,活动是在一个公司举办的,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是我们91年毕业的校友,但是教授来了还是可以联系到他,他也愿意提供这样的场地给教授举办这个活动。我也了解到很多史密斯的校友,他们当时做inter的时候,找工作的中心就会帮他们联系往届的校友,文理学院的校友普遍来说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,所以,可以帮他们找到很多的工作机会。这是一个非常强的网络,这也是我选择文理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
Q:为什么觉得文理学院更适合自己?

L:因为以后我有很大很大的可能去读研究生,那在大U里面,想拿到教授的推荐信是件竞争很大的事情,并且你想跟教授建立比较好的关系是很难很难的。在文理学院,学生人少,教授人多,班里的人也很少,文理学院的学姐会跟我们说在大U里逃课是没人知道的,但是在文理学院如果有一节课没上,教授是会一个email追过来的,他会发现你不在然后会问你原因。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,我觉得我是在少数人里面,才比较显出来的人。但在很多人里,我不太爱说话。在文理学院,我能更有把握的拿到教授的推荐信,和教授建立比较好的关系。跟教授建立很好的关系,这是很重要的。这个资源很广,很多学姐就是通过校友介绍找到工作的。在一个有underline的公司投简历,录取的几率是非常大的。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,非常认可学校的教学模式,对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认可的。


Q:想好选什么专业了吗?

L:我还没定,但我现在想学的是生物和历史,但是我还没想把历史当成一个主修科目,因为论文太多了,阅读也太多了,而且就学“历史”的话,作业量会更大。我可能会把历史做一个选修科目,文理学院大一的时候提倡的是“博雅教育”,它希望教育你成为一个全面的人,大U会比较偏重专业性的教育,侧重让你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,课程安排也会让你在大一的时候就能确定专业,以后就偏向于这个专业的学习,这跟中国的大学已经不太一样了,中国的大学是大一就让你选了专业,以后也只能学这个专业。U以后是可以换的,但会偏重这个专业。文理学院是希望你更全面开放,希望你去探索不同的领域。因为在高中接触的课程是非常少的,你可能之前并没有接触人类学,你学了之后才发现人类学很有意思,你很想minor就在这方面,或者你学了生物,你会觉得大学的生物跟高中很不一样。我喜欢这样的学科(设置),它希望你能更多的去接触这些学科,发现这些学科有意思的地方,发现你的兴趣,所以,我为什么没有定专业也不怎么担心。



Q:父母对你的影响大吗?

L:嗯,我觉得我爸妈的学习习惯比我好。我妈妈英语特别好,毕业于北大外语系,我的ACT都是她帮定的,并且她还陪我一起做错题摘录,最后才帮我把ACT考到了32分(相当于新SAT1450-1490分)。我能申到史密斯,跟我妈的关系是很大的,她花了很多时间在我身上。

       在申请的时候,我爸妈也帮到了我很多,尤其是PS的写作。我写PS的时候,总共修改了26次,换了4次题目。最开始,我写的是我跟我家狗的故事,因为每次当我写我家狗的时候,我妈就说这是我文笔最好的时候,她老吐槽说我文笔不好,因为她是公立学校过来的,一直也都是好学校top1。但是600多字,来写狗,根本体现不了我个人的一些特质,所以改了很多次,最后还是放弃了,后来就写了我跟我妈妈的一个故事。但这个过程我妈一直陪我走过来的,我很感谢她。

       我妈在跟我谈到不关乎学习的事情时,我们两个相处的非常愉快,如果遇到学习的时候,我妈老觉得我对自己要求低。但她也就是嘴上说说,并不会执意去拔高我。申请完之后,我妈跟我说,她希望我一直是十月份的状态,那段时间就是我英语分还没有到我希望的一个状态,于是就很用功很用功的时候。就是那样的状态,但我觉得我做不到诶。我也是个急脾气,但我妈说我在学习上像我爸,不急不慢。我爸性格特别特别好,更多是默默支持我的那种。

       我小时候,我妈对我要求很高。我小学时英语学习压力特别大,每天晚上,我妈就教我学英语,我爸就陪我学。那时,他们两个会拿到小黑板,帮我学习当天学过的英语课内容,我妈来教,我爸就跟我一起在边上学。(Q感叹:有一个懂英语的妈妈是多么重要啊。 ),有一个虽然不懂英语,但愿意陪我一起同甘共苦的爸爸也很重要。 但是我小时候,没觉得,就觉得我爸妈对我好严格,我跟杨紫涵是一个小区的,我好羡慕杨紫涵的家长。


Q:什么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变可爱了?

L:就是来高中后啊。我刚来这里的时候,有些不适应,跟初中的学校比起来,心理落差比较大,想要转学。其实那个时候,我还是很偏激的,就一定要转学,说什么都要转学。我爸就跟我说:你永远躲不过这个环境。我爸妈还特意跟我长谈一次,我爸说转学也没有用,你要转学的话,如果想上一个好的学校,无非就是4中这几个学校,那个时候成绩也出来了,GPA也蛮高的,想转4中、2中、实验,把握还是很大的。但学生只会更厉害,你周围的人只会更厉害,只会更难请假,学习压力更大,更没有时间来学英语。我妈就觉得,(刘煜炎博士的学校)是一个平台,一个可以帮我达成出国的平台。我的一些朋友也告诉我在私立学校很好,在公立学校你要请假去考SAT的话,学校是可以不准假的,不准假你也没有办法。然后作业特别特别重,每天都学到晚上十一二点,完了还要去学英语,压力会很大。所以,各有利弊吧,最后,我就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一点。因为毕竟还是要待三年,如果真的是不认可的话,其实还是会走的,我觉得在这里我还是成长了很多。然后,就是比较可以去接受了,原来是觉得自己连接受都做不到。其实,这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,但是,我爸妈就一直开导我,陪伴我走过了那段焦虑期。

       我爸妈经常对我说的就是,你要做到top5或是top10,但不要求我做到top1,那样太辛苦了。他们说只有做到top5或是top10,你才有资格跟别人谈条件。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,如果你学习做好了,没有人会在学习上苛你的,其它的都是学习本质之外的东西。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,他们也一路陪我走过来,帮了我很多,慢慢地,我和我爸妈情感上就产生了共鸣。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,在很多时候,他们会跟我讨论时事、讨论政治,他们会问我有什么解决方法,或者把他们的观点分享表达完以后希望能听到我的观点,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我以后也要这么对我的孩子。